正經地說,其實當朝皇帝與大臣一起談論古時候有名的帝王,是特別常見的事情。
尤其是漢高祖、唐太宗這兩位,漢、唐兩大巔峰王朝的開創者,在后世一直享有盛譽,堪稱所有帝王的偶像,有事沒事地品評下唐太宗的各項功績也是做皇帝的一大樂事。
其實明初的幾位皇帝,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宣宗朱瞻基,就非常喜歡和大臣們談論唐太宗。
有人說的沒錯,無論古今,唐太宗始終是頂流!
但一般很少有皇帝會拿自己與其對比,一是畢竟大多數皇帝還是有自知之明的,二是讓臣子評價自己真沒這個必要,大臣們也不敢評價,這麼問擺明了就是讓臣子們拍馬屁而已。
如果趙光義真這麼不要臉,作為大臣該怎麼回答呢?
實際上皇帝問前代那些著名的帝王怎麼樣,多半是想發表自己的意見。
而大臣們一般起到的是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這時候作為大臣只要適當說幾條唐太宗略有些不足的地方就行了,甚至你的論斷都不必十分高明,有點小錯也無妨,然后等著皇帝怎麼說。
等他說完,記得表示嘆服就完事了,「陛下高見!」「陛下說得好哇!」「陛下高論!」「陛下666!」
但你也不能隨便胡扯,否則趙光義再不要臉也覺得你太假了。
所以我們可以從一些具體實例來吸取經驗,主要工作就是搜集「唐太宗不如當今皇帝」不太過分的一些內容,稍微夸他一下,不要太過分,趙光義要是要臉的話,會表示謙虛的。
西元1366年,朱元璋還沒有正式當皇帝。
九月二十六這天,侍臣王祎等人進講,朱元璋就問道:「漢高祖、唐太宗孰優?」
一旁的起居注官員魏觀就回答道:「太宗雖才兼文武,而于為善未免矯揉。高祖豁達大度,規摹弘遠,以此觀之,高祖為優。」
朱元璋則點評道:「論高祖豁達大度,世咸知之,然其記丘嫂之怨,而封其子為羹頡侯;內多猜忌,誅夷功臣,則度量亦未弘矣。太宗規摹雖不及高祖,然能駕馭群臣,各為己用,及大業既定,卒皆保全,此則太宗為優也。」
魏觀說唐太宗在為善這方面未免有些矯揉,不如漢高祖那樣豁達大度,規模弘遠。
其實我是不太明白說唐太宗「為善矯揉」是幾個意思的,就因為唐太宗不大肆誅殺功臣,沒有想殺就殺,殺得痛快,所以矯揉造作?
另外,這里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朱元璋認為劉邦內多猜忌,誅夷功臣,度量根本就不大!而唐太宗不誅功臣,能非常好地駕馭群臣,使之各盡其能,最后功臣們大多得以善終,唐太宗更勝一籌!
不知一二十年后,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的時候還記不記得當初自己的這番話呢?
反正《太祖實錄》里將「內多猜忌,誅夷功臣」給改成了「怨豐之叛而不封雍齒,不肯以豐為湯沐邑」,而《寶訓》則未改。
再說幾件宣宗朱瞻基談論唐太宗的事。
宣德五年三月十八日,宣宗在武英殿偶然與左右侍臣談論起漢以下諸位創業諸君。
侍臣有的說漢高帝大度,有的說唐太宗英武,有的說宋太祖仁厚,大家七嘴八舌,爭論不休,最后都等著聽宣宗的高見。
宣宗說:「唐太宗、宋太祖皆假借權力襲取天下,唐太宗慚德尤多。漢高帝及我朝太祖皇帝起布衣,光明正大,可比而同。然高帝除秦苛政,而禮文制度不修,我太祖皇帝剪除群雄,革前元敝俗,申明中國先王之教,要為過之。
」
侍臣們什麼反應呢?
「皆叩首以為至論」,陛下高見哇!
這里說的唐太宗的缺點主要就是「假借權力襲取天下」。
又比如宣德五年四月十一日,有官員建議設置諫官。
宣宗就說:「祖宗建官有定制,但朕有過失,令中外大小之臣皆得諫而納之,不為迕,豈不所得者多歟!」宣宗認為天下官員都可以進諫,沒有必要再專門增設諫官。
他又問左右侍臣:「三代以下人君,唐太宗善納諫,當時之臣若魏徵、王圭亦善諫,故有貞觀之治。宋太祖嘗曰:‘唐太宗受人諫疏,常自引咎,不以為恥。不若己不為非,使人無可諫。’二者孰是?」
宣宗是問擅于納諫、引咎自責而不以為恥的唐太宗和認為干脆不要犯錯讓人諫無可諫的宋太祖哪個更好更高明?
其實這問題的答案很明顯,根本就不可能有人完全不犯錯的,明顯是唐太宗更好,但侍臣偏偏就要說:「宋太祖所言為優」。可能是說唐太宗引咎自責、不以為恥有失皇帝身份?
于是宣宗就說:「宋太祖固是務本之論,然人所行豈能皆是?若禹聞善言則拜,湯從諫弗咈,改過不吝,禹、湯猶取善于人,況其下者乎?朕以為君人者當以太宗為法。」
正確答案當然是要等著陛下來說啦!
于是大臣們又拜服了,「陛下666!」
宣德六年九月十一日,退朝后,宣宗又與侍臣談論漢、唐諸君在知人方面誰做得更好。
有人就說:「漢高帝用蕭曹,唐太宗用房杜,皆稱得人。」都好!都好!
宣宗說:「太宗非漢高比也,其論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后皆如所言。
太宗遺命李世勣最為失當,漢高優矣。自古人君知人為難,信哉!」
這下又找到唐太宗的一條不足之處,遺命李世勣失當,大概是指唐太宗臨終使用權術,將李世勣貶官外地。
宣德八年七月二十七日,宣宗又與侍臣談論漢高帝、唐太宗哪個更強。
其中有人大贊唐太宗英武勝于漢高帝。
宣宗則說:「太宗才勝,高帝義勝。高帝不事詩書而大義了然,太宗文雅足稱而大義未明。」
又找到一條,「唐太宗大義未明」,這我其實不太明白,意思是說唐太宗玄武門政變奪權?
綜上,可以根據以上幾條隨便摘取一二就可以應付宋太宗了,都并不需要多高明的見解,反正等著聽他趙光義的高論就得了,聽完別忘了點贊拜服~
個人公眾號:【明天明史明實錄】
翻譯、解讀《明實錄》,長期連載更新!
以及研究以明朝歷史為主的各類文史問題,分享個人所收藏的各種電子資源。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