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直接說「陛下啥也不是」 也可以,連漢桓帝,晉武帝都能容忍,甚至晉升罵他們的大臣,趙光義心胸就那麼狹窄?為了避免「帝大怒」,你可以罵完他以后,再舉下面這兩個例子。然后戴高帽說:「昔日漢桓帝,晉武帝能容譖妄之言,陛下既混一四海,功比光武(劉秀),德過文皇(李世民),豈不逮漢桓,晉武耶?」 保證沒事,甚至可能被趙光義重賞,畢竟他要面子,即使心胸狹窄,你都這麼說了(打一巴掌然后給戴高帽),他要是殺你豈不是自我介紹不如漢桓帝和司馬炎?
參考資料:漢桓帝,晉武帝能容大臣當面嘲諷
例一:桓帝從容問侍中陳留爰延:「朕何如主也﹖」對曰:「陛下為漢中主。」帝曰:「何以言之﹖」對曰:「尚書令陳蕃任事則治,中常侍黃門與政則亂:陛下可與為善,可與為非。
」帝曰:「昔朱云廷折欄檻,今侍中面稱朕違,敬聞闕矣」(闕通「缺」,就是桓帝承認自己缺德,有缺點)。(笑而赦之)拜五官中郎將,累遷大鴻臚。——《資治通鑒?卷五十四 漢紀 孝桓皇帝上之下》【這應該是資治通鑒轉述后漢書或東觀漢記】
例二:武帝嘗南郊,禮畢,喟然問毅曰:「卿以朕方漢何帝也?」對曰:「可方桓、靈。」帝曰:「吾雖德不及古人,猶克己為政。又平吳會,混一天下。方之桓、靈,其已甚乎!」對曰:「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帝大笑曰:「桓靈之世,不聞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晉書?劉毅傳》【其實例一里,桓帝時代也是有直臣的,而且桓帝也笑而晉升之,并沒有大怒,可見司馬炎確實沒認真讀書。
雖然當年還沒有通鑒,但是《東觀漢記》早有了】。
講完故事以后,你還可以說:「桓帝,晉武,受廷臣面折而不怒,唐太宗受魏徵面折而怒(會須殺此田舍翁),尚須文德皇后曲言調解,由此觀之,唐太宗之納諫,尚弗如桓帝,晉武,面折其過,笑而納之也。臣以為陛下圣德,超越前古,必能容直言之士」。然而戴完高帽話鋒一轉,接著懟他 「文不成武不就,不如唐太宗遠甚,但是您納諫的胸懷,卻遠超唐太宗」云云。他必不會當場大怒殺你。
另外,趙光義這個人雖然軍事能力不行,還畫陣圖微操,還逼死太祖兒子和自己弟弟,但他對平民百姓其實還不錯。比如趙匡胤的小舅子王繼勛吃人,屠殺婢女侍從上百人,還買賣人口,非法拘禁,趙匡胤每次都只是申飭貶官而已,甚至只是把王繼勛弄去西京洛陽繼續吃人。
趙匡胤這種包庇行為可謂缺大德。976年趙二上位,馬上就下詔把王繼勛抓起來調查審判,繼位第二年就「斬繼勛于洛陽市」,同時處決參與買賣人口的女儈八人、男子三人,跟著王繼勛吃人的長壽寺沙門廣惠(和尚吃人屬實是徹底離譜)。
又有一次,淳化四年十月,趙光義在宮里坐著,結果突然有人敲登聞鼓,趙光義還以為是「趙老師,發生甚麼事了」,命人找到敲鼓人留下,親自披衣出去看,結果那個人說「小民是開封府城外一個地主,就是自家的母豬讓人偷了,查不出來,急哭了,又不會寫訴狀,找不到開封府衙門在哪,情急之下來找趙官家,求陛下開恩調查」。當時趙二都54歲了,你把他大冷天(相當于現在11月)弄出來就說這事,要是換了明清皇帝(除了朱元璋以外),肯定大怒殺人,皇帝應該管你這破事?漢朝賢相丙吉都說過他在乎牛喘是因為首相要擔心季節農事,不在乎人斗毆是因為首都群眾斗毆應該有長安市長去管。
陳平也說過「臣作為首相不應該知道具體賬目和刑名,您(漢文帝)應該去問有司」,何況趙光義是皇帝,不止是宰相。但是趙光義當時哭笑不得以后,忍住不滿,當場賞賜告狀的人一千錢,讓他去買個新豬,又干脆命有司買豬送到他家里去。還溫言撫慰講道理說「朕告訴你開封府在哪,下次你們這些小民有民事訴訟,別來我這了」。完了他還和宰相自夸說你看雖然這事可笑,但是朕有這份細心和誠心,天下官吏還敢徇私枉法嗎?
京畿民牟暉擊登聞鼓,訴家奴失豭豚一,上親出見之,詔令賜千錢償其直,因語宰相曰:「似此細事悉訴于朕,亦為聽決,大可笑也。然推此心以臨天下,可以無冤民矣。」——《續資治通鑒長編》
由此可見車神這個人雖然心胸狹窄而且愛面子,裝模作樣,但本性并不壞,要覺得他是個一言不合就誅九族的暴君,那確實不是。
PS:你要是就死也要罵他,你直球就好了,都不用揭車神的短。直接人身攻擊多好:「陛下兄弟,大黑胖子,不若唐太宗龍鳳之姿天日之表,陛下窺鏡自視,何如唐太宗?且夫晉武,立髮委地,博聞強識,陛下一介武夫,以詩文自詡,號稱每日閱覽太平三卷,開卷有益,然御筆朱批句讀缺漏,舉茂才尚且不中(文盲一個)。漢桓父子美儀容,有姝于人,通音律,善琴笙,和熹鄧后,順烈梁后皆一見傾心,以女弟(妹妹)妻之,竟得天位。陛下形貌粗陋,無自知之明,妄言得花蕊夫人,李煜周后之愛,人不從而欲強之,豈止不如太宗之才之美?乃無得與漢桓,晉武媲美!」